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问题浅析
王 杰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根据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担负任务和党员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培训。其中,对农村党员,要求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维护农村稳定开展教育培训。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党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将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再分类和再细化。原因有二:一是农村党员结构复杂,外出务工党员流动性大、与组织“失联”的多,留守创业党员忙于事业、忽视党性锻炼的多,老党员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多,若对以上各类型党员统一标准管理,实效性难以保证;二是长期以来,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单一,习惯于搞“一刀切”,教育内容单调,“吃大锅饭”居多,党员需求回应不足,党员配合、参与积极性不高,采取分类管理的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党员管理教育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管理的实效性。
流动党员,创新载体手段,实现跨地域实时管理。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密集向城市转移,流动党员人数激增,管理难问题也随之加剧。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域限制管理不便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工作衔接不到位等原因,多数流动党员处于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不管”状态。那么,如何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笔者认为,信息化条件下,应坚持改革创新精神,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新型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各级党委可借助网站、微博、建立“网上党校”、“网络课堂”等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训新阵地,创新管理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党员认同感和参与度;各个党支部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QQ群、微信等载体,建立党员支部群,及时传递党建工作动态、信息和通知,实时与流动党员互动,促进交流、增进共识。通过创新党建载体手段,不但能有效突破地域限制的不利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达到了“拉近”党员与组织联系的良好效果。
创业党员,突出服务导向,发挥“先富带富”效能。当前,基层群众致富奔小康任务艰巨,除了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外,创业党员的积极性,特别是致富示范效应也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从一些村居实际情况看,村居党组织角色定位出现偏差,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服务指导,对创业党员缺资金、少销路等突出问题视而不见,造成创业党员单打独斗、心生怨气,严重挫伤党员群众创业积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对创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基层党组织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角色转变,突出创业服务和指导,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金融机构常态化对接,着力在项目策划、招才引智、创业融资、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加大创业党员培训力度,各党委和组织部门协调配合,依托各乡镇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分片建立实践培训的基地,按需培训,因人施教,分类培养农业创业能手。通过强化创业服务,为创业党员增收致富,带动群众就业“共富”,打下良好基础。
老党员,注重关怀帮扶,适当赋予监督责任。当前,农村老党员数量多、且大多年事已高,有的还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特别是一些建国前入党以及未享受退休待遇的老党员,生活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差,一些基层党组织不但未能给予帮扶救助,还把老党员等同于普通党员教育管理,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要求“逢会必到”,要求各项村居举措“带头示范”,过多地要求老党员发挥余热,给老党员的晚年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对老党员首先应重点强化关怀帮扶,要在改善其生活环境的同时,加强精神慰藉和关怀,多嘘寒问暖,让老党员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一般性组织活动对老党员不作刚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各级党委、党支部要将一些党性觉悟高、党员荣誉感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聘为“村居党风监督员”,适当赋予监督责任,多倾听其意见建议,使其成为群众利益“代言人”、党员党性修养“传承人”、村居干部作风“监督人”。以此,在保障老党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正党风、带民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