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打开边界,构建创造和共享的“社会化媒体”,与用户高度融合,众筹众包,深度整合,提升价值——
马 利
2007年以来,美国有12个具有历史代表意义的报纸消失。去年6月,我去《旧金山纪事报》,这家报纸曾经是美国报业前六强,现在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还要靠出租物业维持运营,还在为内容要不要上网、要怎么收费而纠结。
的确,传统媒体正在寒冬里经受考验,而新媒体却在春天里崭露头角、生机盎然。前几天,尼泊尔地震,推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灾区的即时情况,很多都是由当地推特的用户发出来的。
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我谈三点认识:
“增量”能否拯救传统媒体?
媒体融合发展,现在各家都在“做增量”,设个部门,办个网站、开个微博,穿上一件互联网的外衣,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平移到新媒体的平台上。但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甚至新媒体业务之间也相互孤立、各自为政。
就融合发展而言,我们的媒体已经到了“改存量”、“做减法”的时刻。利益格局不打破,组织结构不调整,是不可能形成矩阵优势的。
首先要改革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整体架构。人民日报正在建设一个新老媒体融合的平台,我们简称“中央厨房”。今年两会,人民日报通过“中央厨房”的机制实现了流程-平台化、内容-定制化、形式-可视化,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中央厨房”,整合了报社10多个业务部门和社属媒体,定制内容、统筹推广、最大限度的可视化。统一了以往联络、推销、服务、程序的4种职能。
在重大时政活动报道中,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分三次“上菜”:第一道“快”,主打全网首发;第二道“全”,呈现全面的新闻和政策背景;第三道“深”,深度解读,阐释领导人活动背后的治国理政思路。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全网首发了35条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报道,新闻产品落地到上千家国内外媒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新技术给媒体带来什么?
技术,带来了叙事方式的革新和传播渠道的拓展:《纽约时报》,为了适应苹果手表的小屏界面,开发了“一句话报道”;《今日美国》,通过图表、测验甚至游戏等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内容、推出新闻;《华盛顿邮报》,工程师和编辑记者协同工作,工程师成了编辑室里的重要成员。
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常常是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成败。传统媒体必须适应,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互动化、定制化的趋势,重视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关键。
人民日报去年3月成立了媒体技术公司,着力建设全媒体平台项目。在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报道中,媒体技术公司利用H5、大数据等新技术,创作了一系列互动性强、适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型新闻产品。两会期间推出了18个H5产品,每个产品的阅读量都高达数十万,有些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最火的一个H5上线不到48小时,服务器访问请求数,就超过了2000万次。
补上技术的短板,是媒体融合发展“难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但是传统媒体在人才、机制、资金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新媒体发展,关键是能不能自我造血
融合发展中,媒体必须要有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开发,培育市场运营能力。不能自我造血,就很难说媒体转型的成功。
2012年4月27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第一:第一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第一家在国内A股整体上市的媒体。
去年,人民网实现营业收入15.84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54.11。公司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各项收入稳步增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到5月5日,人民网股票收盘价为57.63元,对应市值318.6亿元。我记得上市的当天,人民网的时市值是96亿,3年时间,一年100多个亿。
有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能不能盈利,是判断媒体融合发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互联网背景下的融合发展,一定要注重研究商业模式。
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怎么变,媒体的使命不会变,那就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媒体融合,就是要适应新科技、新社会文明的发展,满足每一个用户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
打开边界,构建创造和共享的“社会化媒体”,与用户高度融合,众筹众包,深度整合,提升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本文为作者在全国政协组织的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