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成什么”比“干过什么”更重要
吕 赟
在评价干部领导水平的时候,由于人的能力、潜力往往是无法量化,也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于是“履历”自然就成了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但是,一名干部担任过的岗位多了,履历丰富,是不是就一定能说明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是不是就是拟提拔的最佳人选?
考察使用干部要看履历,对被考察者从资历累积度、管理复杂度、岗位丰富度、业绩表现度和发展潜力度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来判断其是否能够适应并胜任某一岗位,这是非常必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履历的时候,是蜻蜓点水式的看看其“干过什么”,还是下足功夫看清楚其在“干过什么”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干成什么”?从万庆良、杨卫泽、王敏、陈川平等许多高官的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当中有的甚至是每隔一两年或者更短时间就换一个岗位或地方,而且换个岗位和地方就官升一级。在较短的时间内干过那么多事情,其履历丰富得简直令人羡慕。但是,他们履历中那么多的“干过什么”不是我们要看的关键,我们真正要看的,是这些丰富的履历是通过踏踏实实地干成一件又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还是经过周详的计划、缜密的安排、精心的算计,华而不实做足了表面文章,上串下跳经营出来的?这样看履历才是考察使用干部真正需要的。
无论从对事业负责的角度,还是对干部成长负责的态度,我们在考察使用干部的过程中都要树立正确的履历观。的确,多岗位历练能够丰富干部的工作经验,让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局面和急难险重任务时,提高本领,这是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履新一个岗位,熟悉工作需要时间,解决难题需要长期调研,解决难题、干出成效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试问,一锹又怎能挖出一口井?一口又怎能吃成一个胖子?同理,那些每隔一两年或者更短时间就换岗的,如果没有把心思放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上,汗水不够、功夫不到,活又怎么可能干得漂亮?群众又岂能满意?长袖善舞,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做做表面文章给上级领导留下“能干有成绩”的好印象,这样的履历再丰富又有何用?
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履新岗位就像走马灯一样,工作漂浮、脱离群众,仅仅是把履历当作晋升垫脚石的干部,即便是干过的事情再多,经过了再多岗位的“历练”,履历再丰富,我们都要将其拒之门外;而对于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干不成事情不罢休,为事业甘坐冷板凳,心中有民、久久为功执着于某个岗位、某项工作的老黄牛,即便是履历再简单,我们也要把他们纳入选人用人的视野。因为,“干成什么”比“干过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