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通向国学经典的思想津梁
丹 石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学习国学经典,历来是我们中国人汲取智慧、修养身心、照亮人生旅程的重要途径。在喧嚣忙碌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渴望能静下心来,读一点国学经典。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学者夏海撰写的《品读国学经典》,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推出的一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温度的学术随笔集。
该书收录了作者研读部分国学名篇之后撰写的36篇“品读”文章。列入该书品读范围的经典,没有鸿篇巨制、高文典册,全部是习见习闻、短小精悍的古文名篇。36篇古文中,有22篇出自《古文观止》。这些古文名篇基本属于文史范畴,但是作者的品读却绝不仅仅停留于文学欣赏或史事钩辑的层次,而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拓展,“知人论史”,“品文论世”,对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和影响源流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阐发。
就思想内容看,该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烈的进取精神、家国情怀。无论是品读《出师表》《岳阳楼记》《正气歌》这种儒家正统观念的作品,还是《报任安书》《报刘一丈书》《病梅馆记》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是品读《齐桓晋文之事》《谏太宗十思疏》这种庙堂之上的大文章,还是《归去来兮辞》《前后赤壁赋》这种隐逸避世的作品,作者都以饱满的热情,大力宣扬自强不息、入世进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牺牲的“正能量”。这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该书作者的“士人”气质、现实关怀,从而为一部学术著作注入了昂扬奋发的精气神。二是明确的立身之道、“修炼”之法。书中大量篇幅是讲学习和修身的,从《劝学》《进学解》《典论·论文》到《送东阳马生序》《问说》《弈喻》《曾国藩家书》,都是强调以“学”立身、以“学”广德,把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第一要务。有意思的是,作者强调的学习往往兼有在实践中“修炼”的意味。比如,作者选取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难》《谏逐客书》《谏论》等多篇关于“进言”的作品,对“说话的艺术”作了深入分析,以此作为在实践中学习的一个微观着力点。这样讲学习,才能富有“理趣”、发人深省。
就写作手法看,该书采用了一种“解构”与“建构”的方式。所谓“解构”,就是把原典分解为互不联系的若干部分,条分缕析,以利于更加深入地走近古人、理解经典;所谓“建构”,就是把原著、作者、史料、思想重新“组装”起来,通过“再创作”融入作者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古今相互印证发明,进而形成超越古人的新的思想观点。读之不免感慨:原来经典是可以这样解读的!这种“解构”与“建构”的手法,是从西方现代相关学科中借鉴来的,这就决定了本书不是我国传统的考据训诂之作,而是以学习经典为载体,引人思考、发人感悟的思想津梁。作为学术著作,全书秉持“严守原典”的文风,贴紧原文、资料进行解读,绝无沾染戏谑影射的流俗,但是并不呆板,在丰瞻宏阔的文字之中,处处寄托着深沉的人生思考,体现出一位严肃学者和党政机关干部的特有风格。
收入该书的文章,大多数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官身常欠读书债”,古往今来,官员读书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公牍之余、“实学”之外,还要不要读书?读点什么书?怎么读书?作者以其多年来笃学深思的行动和成果作出了回答。这一点,使该书在文本之外,带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