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成长必需经历的台阶
孟 然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活动并发表讲话,掀起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高潮。其中,《大学》作为“四书”之一,也理应引起领导干部和有志成为领导者的人们高度重视。
《大学》是“大人之学”,也就是如何健康地成长为“大人物”的学问。它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对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甚至最高领导人,制定了明确而管用的修炼台阶。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欲治国平天下者先齐其家;第二,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第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第四,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第五,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第六,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先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获得真知;只有用这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真知去明是非、辨善恶,才能形成一种人生定力、独特品格,才可能除去各种浮躁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安静;只有以人生定力和品格为基础,才可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修养;只有自身修养到位了,才可能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先将家庭教育管理好了,才可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胜任治国平天下的各项要求。《大学》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自身修养这个根本坏了,想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大学》阐释的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蕴藏着解决当代领导干部自身建设难题的重要启示。现代领导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没有经过扎实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修炼,就想登上重要岗位,去履行治国平天下重任。基础不牢,能不地动山摇!所以,一定会出现德不配位但自以为是的拍案怪事。这样的干部,即使到了一定岗位,由于德不配位,一定会在名、利、色、势面前得“软骨病”,摔个大跟头,搞得头破血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有些干部不能说能力不强,但政治上不坚定,品德不好,干部群众并不认可。
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基本修炼,经历必需的成长台阶,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基础功课,才可能做到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切实忠于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实践一再证明,以我为主、自恃聪明是难以远行的。要尽职尽责干工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情操方面成为群众的表率。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理性面对各种利益,不断增强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