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初探

领导干部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初探

田炳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告诉我们制度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要肯在建立和健全制度上下功夫,切实发挥好制度的作用,就能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和条件。笔者认为,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三不”机制,首先要在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一道不想腐的钢铁防线。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普遍而又相当严重的程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失误太多,党员领导干部对金钱、权力的两面性处理不好会造成腐败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用大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通过多措并举的教育,使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腐败对党的执政地位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危害性,努力做到客观看待金钱、正确认识权力、消除侥幸心理,不断增强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自觉性,为端正党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做出贡献。

1 客观看待金钱,不做金钱奴隶

     金钱作为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有钱能买鬼推磨。现在同样也是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早晨起床一出门就需要钱,坐车需要钱,买菜需要钱??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钱,没钱行吗?确实不行。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里,谁都需要钱、谁也离不开钱,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对金钱釆取什么态度,是爱钱如命,为钱不择手段,花钱挥金如土、伤风败俗;还是爱钱不贪钱,聚钱有道合法,用钱三思而行,余钱用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这是衡量一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是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试金石。作为党员干部应当正确认识钱,合法渠道得到钱,执政为民用好钱,让钱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金钱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得到快乐,得到幸福和所需要的一切;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带来终生愧疚和痛心疾首的悔恨。合法手段、正当途径得来的钱,带来的是快乐和幸福;贪污受贿、歪门邪道得来的钱,带来的是痛苦和悔恨。当贪官没被揭发时,表面看是神态自若、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内心里却对自己的不轨行为尤其是在反腐力度加大时忐忑不安。对赃款既不敢以自己实名存入银行,又不敢到市场上公开消费,而是用来包养情妇、赌博挥霍,或搅尽脑汁寻找所谓安全的地方藏匿,或存放到亲人的名下、家里,甚至转移到国外买豪宅、豪车,为自己留“后路”。在案发后,面对不义之财造成的恶果和法庭的正义审判,后悔莫及,昔日主政一方的显赫权势、名声毁于一旦,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无论是小“苍蝇”还是大“老虎”,都不过如此。
    贪官的教训警示人们,对金钱不能看的太重,还是看淡一点好。笔者认为,可从人们常说的“三句话”中得到启迪。第一句话,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充满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光着身子来,一无所有;死,一股青烟(火化)去,消失九天。所以,不能把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财富等身外之物,而在于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能否以好的心态面对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只有这样去想,才不会被私欲牵着鼻子走,成为金钱的奴隶。面对有人用金钱贿赂的诱惑,是理智的拒绝,还是送者不拒,瞬间的决择是对领导干部价值观的严峻考验。我们毎个官员都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和考验,见钱不眼开,见利不忘义,视金钱如粪土。否则,结果是不义之财越多思想包袱越重、进监狱越快,只能眼含悔恨的泪水忍受一介囚徒失去自由所带来的痛苦。第二句话,钱多了并不一定都是好亊。钱是好东西,有钱比没钱好,钱多比钱少好,一般人都会这么认为。但钱多了,如果不懂得钱该如何花,往往会带来诸多不必要的烦恼,还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可能身后有人在打你的主意,说不上哪一天小孩被人绑架,索要赎金,不给就会被撕票。再比如,也可能会给夫妻之间、家庭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甚至会有情妇(夫)找上门来,让你全家不得安生。这些现象虽然产生的概率极低,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一定的道理。所以,要正确对待钱、用好钱,把剩余的钱用在刀刃上,花在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上,千万不能因钱多而生邪念,自食苦果。第三句话,钱夠花了就行啦!什么叫夠花了?就是合法收入的钱在正常支出的情况下,既保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又略有节余。“夠花”这一通俗理念,是对金钱保持良好心态最有效的秘方。笔者的这一观点,不是在宣传和肯定“小富即安”的思想,而是在有力鞭挞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不良社会现象和无耻行径。

2 正确认识权力,淡化贪权欲望

     权力同金钱一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中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把做官看做人生目标,以追求特权、官阶作为衡量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必然导致对权力的崇拜。所以,有一些人采取请客送礼、托关系、贿选等手段,千方百计获取权力。凡是到了各级领导班子換届,或选拔后备干部,或某一重要领导岗位有空缺,就会调动相当一部分自认为具备条件的党员干部跑官、要官、买官的积极性。就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样的虚职官位,直至村民委员会主任小小“芝麻官”,也是竞争十分激烈。这究竟为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一个“权”字。拚命争取权力的目的为群众谋利服务者有之,也有不少人是为自己面子好看、名声好听和谋取私利。在对权力存心不良的人看来,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就能够高人一等、光宗耀祖,就可以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人甚至把权和钱划等号,有了权就能捞钱,有了钱又可以用来疏通关系获取更高的职位、拥有更大的权力。落马高官的教训告诉人们,贪婪权力的结果不仅会毁了自己人生的英名,而且会给党的形象、国家财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权力欲望是无止境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加以淡化,从完善制度上进行限制,从解剖贪腐典型上汲取教训,防止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私人的权杖。笔者认为,这“三从一防”可能会对淡化和限制党员干部权力欲望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淡化。思想上淡化名利、地位观念,是淡化权力欲望的治本之举。为此,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以甘祖昌等不居功自傲、不贪恋权位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官德高尚的人。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他留给人们不为名、不为利、不争权的无私奉献精神至今受到称赞。我们的党员干部何不学一学甘祖昌,淡薄名位,一切顺其自然。其次,要从制度上约束和限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尤其要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集体领导制度,大事包括土地和矿产开发、交通设施建设等事项都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一把手”因权力过大、个人说了算而出现腐败。在领导干部工作职责上要交叉分工,形成互相制约机制。总之,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限制,才是淡化权欲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第三,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淡化权力欲望,反面典型的教育作用会更直观、更深刻。从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的教训和原因看,无论是小官“苍蝇”,还是大官“老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权欲重、贪心大。如果落马贪官多注意学习和改造世界观,少一点权欲和贪心,就不致于走到身陷囹圄这一步。运用好反面活教材,是领导干部启迪自己淡化权欲用之不尽的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很好汲取贪官在做官道路上跌倒的教训,不独断专行,不滥用权力,用好手中的权力,造福一方百姓。
     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权力,这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笔者觉得有三点可供官员们参考:一是正确认识权力是谁给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还是领导给的?对这个不少党员干部在理论上清楚,但一接触实际又混淆不清的问题,应当下定决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在中国特色民主选举制度发育成长过程中,不能因为民主制度还不夠成熟情况下出现的谁能当官、当什么官领导说了算的现象,就认为官位是领导给的,就只对领导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就动摇了权力是人民给的根本理念。这种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的短视行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当坚信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一定会建立和健全起来。只有到了民主发展到十分成熟的时候,人民对官位才会有决定权,才能真正做到官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二是用权出于公心。用权是出于公心,以群众的利益为重;还是出于私心,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是衡量是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根本标准。在领导干部用权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由于调查研究不夠,或因存在着官僚主义,出现脱离实际用错权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用容忍理解这种用权过失的话说,这叫做好心办错事。对此过失只要知错就改,人民群众是会宽恕和原谅的。即使这样,领导干部也不能以群众善解人意之心来减轻自己的责任,用权一定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慎之又慎,不能随心所欲、滥用公众赋予的权力,更不能假公济私、从中为自己、为亲属谋取利益。领导干部只要公心用权、用好权,就能充分发挥职责范围内权力支配力量的强大作用。三是改革优化权力结构。从行使权力的实践看,无论是个人素质、思想教育、选人用人出了问题,还是监督体制、权力结构出了问题,都会造成权力被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因此,要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必须深化改革尤其要重点在权力结构的改革优化上下功夫。通过改革,使权力的配置和运用得到有效制约,防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出现失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 树立风险意识,消除侥幸心理

     一个政党对党內腐败没有风险意识是面临的最大风险。邓小平在世的时候,让他最不放心、最睡不着觉的是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内腐败风险意识不强。他认为,执政党腐败问题,特别是高层干部的腐败深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满和痛恨,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和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如果不严厉对付和惩治腐败,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像前苏联一样发生变质。一个政党是这样,一个党员干部对腐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仅是面临的最大风险,而且是终生风险,随时都有毁掉自己的可能。对此,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或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的风险思想,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切实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战胜腐败的水平。
    由于长期受私有制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不纯,价值观念扭曲,加上一个时期惩治腐败的力度和广度不夠,以及思想教育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由此产生了种种侥幸心理。比如,有的以社会上流传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荒唐说法作为贪腐的“理由”,认为有权时不捞点、贪点,等到没权了再想捞就晚了。那么多官员损公肥私活得有滋有味,天塌下来有大个顶住,法不责众。又比如,有的把反腐败形象的比喻为“隔墙扔砖头”,砸着谁就谁倒霉;被砸着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贪腐者是安全的。再比如,还有的人觉得自己勤勤恳恳干了几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也不能当饭吃、有啥用,快退休了不捞一把心里总觉得有点亏。在这种不平衡心态驱使下,坚守几乎半辈子的清廉防线倾刻崩溃,随之就出现了官员腐败所谓的“59岁”现象。对以上几种侥幸心理略加疏理就会感到,这些错误观念和想法如不消除,是要承担风险和付出代价的,甚至会被掉进万丈深渊,落个身败名裂、凄凉悲惨、遗臭万年的下场。当笔者从网络等媒体上看到曾认识和熟悉的“老虎”落马的消息时无不为其惋惜,甚至一时想不明白群众反映有人缘、有能力、有前途的人,怎么会疯狂的为金钱、女人不顾一切呢?怎么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转眼就変成了腐败分子呢?聪明反被聪明害,要了人家的钱又不去花何苦呢!据说,有一个高官给高高官送了一箱子(究竟箱子有多大无须考证)钱,案发箱子在仓库里放着原封未动。还有个厅级官员为了能列入省级后备干部,给高官送了一捆约40斤重的新票子,案发连捆都没解开,放在臥室床下一分没花。由于不正常地把钱变換存放的位置,致使一些贪钱如命者变为阶下囚,这就是官员腐败带来的残酷现实。可见,到了有钱、有审批权单位当了官,或当了管官的官,或当了大权在握主政一方的官,如果权力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督,又不能严于律已,侥幸心理就可能成为突破腐败防线的帮凶,利令智昏就成了必然。
    消除腐败侥幸心理,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能把偶然误认为是必然。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某种情况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是这样,可能很快被人举报或被揭发,也可能一时甚至永远没人举报或没被揭发。常言说,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种没被揭发只是偶然出现的情况,而不是必然结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明白和记住一个道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伸手必被抓,腐败无退路。二是不能放纵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观影响的因素,又有主观不干净的土埌,是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冒险心理、赌注行为。对这样的心理和行为绝不能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必须加以控制和纠正。否则,随时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邪道。三是不能居安不思危。应当看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反腐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反腐的态势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觉得不会有事、顶风贪腐的侥幸心理都是危险的、可怕的。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彻底消除侥幸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的发生,以优良的党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作者系中组部研究员) 

 

报名咨询

021-65650813

021-51263651-8034

微信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4023701号 Copyright © 2003-2014 上海华智干部培训网